融入长三角:马鞍山的外向冲动
作者:秦时明月
内容:来源: 皖江在线-马鞍山日报
2006年12月,上海大华集团投资兴建的大华广场一期工程在马鞍山落成。大华广场号称城市“客厅”,是集商贸、文化、休闲、餐饮、旅游与一体的现代消费场所。也就在这个月的月底,芜申运河正式动工。这条现代化的运河被称为“水上高速公路”,起点是马鞍山市当涂县姑溪河长江入江口处。一边是马鞍山迎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投资马鞍山市的杰作;一边是与长三角实现水上交通对接,打造连结皖、苏、沪三地的千吨级船运线。年终之际,两个项目,一个落成,一个开工,相得益彰。
“东向发展”、“率先崛起”、“对接长三角”、“融入都市圈”……2006年7月在马鞍山召开的中部崛起论坛上,这些现代化语境,曾经让许多城市动心,但是最有理由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颗明日之星的应该是马鞍山,这个安徽东部的工业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马鞍山确实与长三角有一种天然联系,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东向情愫。
先看区位: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东临石臼湖与江苏南京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距离南京市区38公里。从宁马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到上海仅3小时车程。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再看人文:马鞍山的山水蕴涵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而富有生气。而人文的产生,正是来自于山水的滋养。“山不在高,有仙则灵”。1500多年前的马鞍山,被谢朓誉为山水都,在那200多年后,山水都又成为诗仙李白的终老之乡,公元2000年,联合国又给了这儿一个“迪拜改善人居环境范例良好奖”的桂冠。它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一起,证实着这座城市的无限魅力。江南城市的天生丽质,城市名片上冠以“长三角”,将凸现出那种魅力。
马鞍山又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移民一度占据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马鞍山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有过三次大的融合:第一次是在1956至1960年,中央政府从上海、无锡等地抽调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汇聚马鞍山,支持新成立的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重点是沪皖合作。在上海的全力支持下,马鞍山组建了一批纺织企业,不仅填补了马鞍山的产业空白,而且还输送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第三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马鞍山加速融入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也加大了对马鞍山的关注。进入新世纪,马鞍山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2005年,沪苏浙地区在马鞍山的投资占马鞍山引进内资的75%。从已建成的企业来看,90%的境内企业是沪苏浙的企业。可以说,马鞍山已经和苏浙沪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经济上、地理上,都可以说马鞍山是“长三角的一个角”。独特的区域位置,外来的居民构成,使马鞍山这座新兴工业城市具有浓郁的外向冲动。开放性,作为文化特征,扎根于民之中。
概括起来看,马鞍山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有着不凡的经济发展成就。人均指标接近长三角中等城市水平,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安徽省前列。马鞍山市具有殷实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蒙牛投资全亚洲最大的冰淇淋生产基地,华菱重卡定义中国重卡新标准,市场占有率已达40%以上,山鹰造纸集团已形成100万吨的造纸能力,综合旅游指标跻身安徽三甲,还有全国知名的马钢集团。更可贵的还有马鞍山具有2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全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众多,比例在省内领先。在载体建设上,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3年位居安徽省省级开发区前列,连带慈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涂开发区,进一步形成了一个由南京向芜湖方向延伸的工业走廊。
马鞍山与长三角的天然联系,突出表现在南京都市圈。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南京的“后花园”。无论是六朝古都的文化影响还是近年来苏南经济的辐射,都把马鞍山人牢牢“套住”。民间的文化认同还突出表现在企业行为上。马鞍山黄池食品公司是一家为农产品加工的企业。以酱菜、豆制品为主。几年来在上海、无锡等地建立了销售点。2003年,黄池食品集团加盟上海豆制品协会,走上区域合作道路。他们用现代技术改造豆制品生产线,实行产品全封闭生产,不锈钢制品设备,无菌化包装,改变了传统产品保鲜上的弱项。上海豆制品协会在黄池召开现场会,到会的行家连声称赞,说这在全上海也是最规范的企业。小菜一碟做出了大文章。黄池食品已经成为受到长三角城市居民欢迎的绿色食品。
“对于马鞍山来说,加入长三角是个过程。当前我们除了要积极争取加入,更关键是把自己的事做好”。强化抢抓机遇意识,树立敢为人先精神,敢与强的比,敢与快的拼,在加快发展中争先进位,为安徽“奋力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马鞍山人心所向。
ahut 回复:他们根本不带你玩
就我们自己在这瞎闹!
真没有 回复:冲动是魔鬼,还得靠自生发展!
乞丐 回复:不管怎样期待着
天天向上 回复:20年不知道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