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颜色,既有生机,也有回忆
作者:秦时明月
内容:来源: 皖江在线-马鞍山日报
这几年,马鞍山的民间文化高奏创意进行曲。当选秀、PK和恶搞弄臭了创意的声誉,马鞍山的民间土壤却孕育出了绿色的生机,更多的更民间的秀场散布于每一条街道和每一个村庄。自2005年以来,马鞍山送文化下乡的队伍中,有文化馆的,腰鼓队的,民间团体的,本地的,外来的,不是在演出,就是在(看)演出的路上。兴起于上世纪的“送戏下乡”方兴未艾,现在又时兴起乡下人为城里人演出,而城里人抢着要去“农家乐”。如今,马鞍山农庄式农业休闲点已近20个。如今,新农村的新文化运动不缺政府的推手;一直以来,时代文化的孕育从来不缺民间基因的滋养。官方和民间对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的关注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追寻,其实就是马鞍山人的一次文化寻根之旅,也是马鞍山这座诗意城市的追魂之途。
所有的绿色,不是生机,就是回忆。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点,宣告民间文化的一生,不只是为了陪伴,也会成为回忆。
【如果·爱之城市颜色】
马鞍山市的城市颜色,是经过历史沉淀后的文化颜色,而文化是城市的。
每天穿越城市的肌体,有几个会静下心来梳理我们的城市。所以,有时候感觉城市像蒙上了灰,看不清楚。但我们的城市文化似乎一直不缺诚意的拜读者。
早在十多年前,马鞍山自己的媒体率先发端,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色彩,从城市标志性建筑到城市雕塑,从城市的经营到城市的文明创建,从城市的诗歌遗产到创意产业,不断地设计一幕又一幕的“读城记”,表现出关注城市的新姿态。
自己关注还不够,还要从外面请人来读。中央媒体眼中的马鞍山,省级媒体眼中的诗城,网络媒体看和谐马鞍山,长三角媒体记者诗城行……一拨又一拨的外来读城者,难免有走马观花之嫌,但品味起城市来,不一样的视角呈现了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城市要读什么?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百度一下“马鞍山市”,有5720000个条目跳出。再百度一下“马鞍山文化”,也有860000个条目跳出。其中有一条这样写道:马鞍山市有着很有个性的城市文化,幸福、快乐、诗意、文化,是这座“山水诗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绽放出梦幻般的色彩和妖娆。这色彩和妖娆像水银泻般萦绕在我们周遭,就这样如影随形地伴随在我们身边,不再感到遥远和缥缈,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一种永恒和天长。
如果是城里的自己人,不敢肯定会有这样的解读。
真没有 回复:马鞍山,向前冲!
Moo、 回复:我爱我地家。。哈哈哈
黄昏以后 回复:马鞍山,年轻向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