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我们的家园

作者:秦时明月
内容:来源: 皖江在线-马鞍山日报 感受城市文明总是从建筑物开始。   让我们看图:一座新型的城市,一块九山环绕的腹地,一处楼宇林立的街区,勾画出马鞍山城市新区的大致轮廓。   偶登湖东路某高楼,远眺,湖东路两侧尽收眼底,不禁感慨城市发展,仅一条路便见分晓,上世纪90年代住宅区,以“新公房”式样为主,当然这些建筑物相比于新世纪以来更为现代化的小高层住宅区,显得粗糙了。   这座城市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来的新图。马鞍山建市于1956年10月,当年最好的建筑是在马鞍山南麓的日本式小平房。城市的建立,迎来了新一波建设热潮。来自东北鞍钢的熟练工人、上海无锡的技术人员、南京的社会青年、皖江沿岸农民构成了这座新兴城市的第一代居民。东北工业老基地和上海、南京都市文化,随移民渗透,形成了马鞍山建市初期的现代工业文明,成为上世纪60年代初,马鞍山文明生产领先于其他城市的内在因素。正是移民城市的优势所在,开放性已经融入城市之魂。   马鞍山建市初期,市区人口不足6万。几座小高炉,一条半边街,勾画出城市全貌。马钢自备蒸汽机车运输矿石、铁水在市区来回穿梭。市区没有公交车,通往南京的班车走郊外的国道。民谚戏称:“马鞍山一大怪,火车跑城里,汽车跑城外。”   可惜当年的老市区没有留下更多的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