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愤怒”——亲历者回忆反美游行

作者:ahut
内容:[i=s] 本帖最后由 ahut 于 2009-9-20 09:26 编辑 [/i] [size=5] 白某在五八事件发生时是北京某高校大一的学生,亲历了学生游行,这段经历曾经让他感到骄傲。若干年之后,已看不出当年学生气的白某用平静的语气叙述了当年的经历。[/size] [b][size=5][/size][/b] [b][size=5]口述实录:[/size][/b] [size=5] 当天晚上都已经睡着了,听见楼下有人闹腾,声音很大,才醒了过来。出了宿舍楼一看,楼前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二三百号人了,主要是高年级的学生在谈论。[/size] [size=5][/size] [size=5] 大家在周围打听了一阵子,才了解情况。当时手机、网络都不普遍,也摸不准情况。周围的人都说要游行。[/size] [img]http://img2.cache.netease.com/cnews/2009/9/20/200909200835437aa34.jpg[/img] [size=5]资料图:1999年5月8日下午,经过政府批准,北京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前高举抗议书,抗议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size]
ahut 回复:[i=s] 本帖最后由 ahut 于 2009-9-20 09:20 编辑 [/i] [size=4] 北京各高校的学生会联系得都很紧密,所以各学校之间很快就有了联系。 [/size] [size=4] 愿意去游行的同学就在门口集合。先是北大清华的学生从五道口那边走过来到学院路,大队伍走到哪个学校,哪个学校的学生就出来跟着走。 [/size] [size=4] 当时校门已经锁上了,门卫也不敢随便开。有很多学生在门前推、挤了十来分钟,后来门才开了。出校门的时候已经12点多了,因为看到学校都熄灯了。 [/size] [size=4] 走出校门之后很热闹,就像逛夜市一样。有喊口号的,有扛校旗的。当时我就是随大流走。尽管是干部,也不敢组织同学怎么样。当时年龄小,摸不透局势,不知道游行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img]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2009/9/20/200909200836529b5eb.jpg[/img] 资料图: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北约导弹轰炸后,中国民众集会抗议。[/size]
ahut 回复:[i=s] 本帖最后由 ahut 于 2009-9-20 09:16 编辑 [/i] [size=4] 当时我的心情很大众化。觉得匪夷所思,同时有点委屈,感觉受了欺负。周围的同学基本上没有无动于衷的。[/size] [size=4][/size] [size=4]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拖了很长,还有骑自行车的。到了蓟门桥看到了很多警察在维持秩序,同时还停着十几辆公交车。同学们看到警察之后很紧张,就停了下来。[/size] [size=4][/size] [size=4] 公交车司机请学生上车,说是要给学生免费拉到使馆区。这时候学生就分成了两派,多数高年级同学都说政府不许大家游行,公交车司机在骗人,上了车之后肯定是直接拉回学校去了。还有一些同学想上车,因为走过去实在太累了。虽然有不赞同的声音,但是最后每辆车也都装满了。当时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同学都坚持不上车。[/size] [size=4][/size] [size=4] 我自己本来想上车,但是去晚了,车已经开走了。于是就沿着三环走。当时路边还有很多居民楼,住户有开灯看的,有鼓掌的,还有下楼的。学生们边走边喊“中国人,一起来”。[/size] [size=4][/size] [size=4] 我不认识使馆区,到了之后同学互相提醒才知道。武警把使馆围了一圈。大家开始扔东西,骂美国。男生有身强力壮的开始砸玻璃,女生在旁边鼓掌。在场的男生都想方设法的要砸几下。[/size] [size=4][/size] [size=4] 路上很干净,找不到可以用来扔的东西,大家就把人行道上的砖砸碎,然后撬起来扔。到了第二天,美国使馆前的人行道已经没有砖了,都变成了土路。正门聚集着两个学校的学生,比着砸。这边男生砸中一块玻璃,这边女生就鼓掌;另一边砸中,另一边的女生就鼓掌。[/size] [size=4][/size] [size=4] 当时也就3、4点钟,不大看得清。去的晚的,已经找不到完整的玻璃可以砸了。因为天黑人杂,而且不熟悉环境,也误砸了其他的使馆。[/size] [size=4]早晨回去的时候,也是乘免费的公交车。一车一车的学生往学院路那边载,到了一个学校门口就停一会儿,等学生下车。[/size] [size=4][/size] [size=4] 当晚的游行不去的人占多数,而且大多是低年级的。因为刚入学不久,不清楚情况,不敢参与这种事。[/size] [size=4][/size] [size=4] 早晨回学校后,就看到各个院系在整队,有人举着院旗。领导干部在讲话动员,但是也不强制参加。这次详细地向学生说明,只能顺路走过去,不会停留,不许扔东西。因为我是学生干部,所以也跟着去了。这次有校车接送。[/size] [size=4][/size] [size=4] 由于在场的人多,激动的情绪也更容易被感染、被放大得更加强烈。但是多年后回想起来,当时的感情依然很真实。这绝对不是什么煽动的结果,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愤怒和委屈。如果说再有一次这种事,我肯定还是会去的,因为找不到其他发泄的渠道。[/size] [size=4][/size] [size=4] 在场凑热闹的人也有一些。但是学生的情绪都很单纯,因为没有利益纠葛,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感情都是很真实的。凑热闹的人可能只是想看看现场什么样,也许他们不会动手砸玻璃,但是在场所有人的对整件事的看法都是差不多的。[/size] [size=4][/size] [size=4] 第二天,大家的情绪比前一天晚上要平淡许多。同学们路上都在高喊“打到美帝”、“血债血还”之类的口号,但是更有秩序了,没有之前那种激动的感觉。[/size] [size=4][/size] [size=4] 到了使馆区,我觉得我表现得很冷静,而且有了些闲暇来观察周围的建筑、环境等,找些新鲜的东西看,前一天晚上完全没有心情来考虑这些。[/size] [size=4][/size] [size=4] 那几天,我愤怒的情绪是跟着媒体变化的。媒体着重强调这件事的时候,我的情绪就比较激动。直到媒体开始淡化这件事,我的情绪也就淡化了。追悼会开完,中美双方表态,一直看到了事情的最终结果,情绪也就慢慢平静了。[/size] [size=4][/size] [size=4] 我没觉得游行的过程有什么需要反思的,因为整个游行目的很明确。所有人都需要有发泄情绪的渠道。当时我们的这种情绪没有转移到破坏社会上面去,所以我觉得当时的做法是正确的。[/size] [size=4][/size] [size=4] 当年也有抵制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的,主要是当时年轻,比较冲动。现在一想,抵制了之后,损失的还是自己人。[/size] [size=4][/size] [size=4] 有人批评学生们有盲目爱国的倾向,我觉得不是。当时学生游行理由是正当的,大家普遍情绪很激动。我认为这种行为重要的是要明白行为的对象是什么,不能把合理的行为转化为不合理的暴力行为。有暴力行为很正常。比如虽然临行前已经告诫过很多次不要砸东西,但是有些年轻老师到了之后情绪先开始激动,捡起地上剩下的零碎砖块往使馆里面扔。[/size] [size=4][/size] [size=4] 因为99年是全国范围内的一个抗议活动,我当时在北京,能亲历这场游行觉得挺自豪的。之后的几年也一直愿意被人问起这段经历。但是现在淡化了,很少再提。现在想想觉得那种做法影响有限,也不解决什么问题。[/size]
ahut 回复:[i=s] 本帖最后由 ahut 于 2009-9-20 09:14 编辑 [/i] [size=4][b]大使馆被炸令捐建航母达到高潮[/b] [b]           ——专访某创意公司创办者刘万奎[/b] 刘万奎,河南某创意策划公司的创办人。1999年,刘万奎曾经策划为解放军捐建航空母舰。这一策划在军方一直无人理睬,一度陷入沉寂。但当年突然发生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捐建航母瞬间变得更加沸沸扬扬起来。 [/size] [size=4] 自述实录: [/size] [size=4] 我是山东人,17岁到河南当兵,所以对部队一直比较有感情。离开部队后又在地方上搞宣传工作很多年,后来担任《河南青年报》的部门主任,并且创办了万奎创意公司。 捐建航空母舰这件事,是我曾经最著名的一个策划。这个策划在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发生之后,达到了高潮。但这个事情本身要稍稍早于大使馆事件的发生。 [/size] [size=4][b] 1000万捐资没人要[/b] [/size] [size=4] 1990年代我刚起步的时候,创意、策划这种事情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很多人都弄不清我在干什么。但还是有很多企业找我。 [/size] [size=4] 1998年,山东有个很大的企业找我,要我做一个打假的方案。这个方案获得成功后,我和企业的老总卢恩光的关系变得切。 [/size] [size=4] 这一天我在山东和当地领导、卢恩光等企业家一起吃饭,就看到新闻联播在放美国轰炸伊拉克。飞机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 [/size] [size=4] 我就对卢恩光说,我有个想法,如果有人支持我,也可以扩大企业的品牌。弱国无外交,国有航空母舰,就可以欺负别的国家。我们现在生活这么安宁,但是一定要重视武器装备建设,防止被美国欺负。 [/size] [size=4] 卢恩光当即表示同意,并真的愿意拿出1000万,还草签了协议,要带头捐资为国家建造航空母舰。 [/size] [size=4] 我回到郑州后,和报社领导商量了,然后写了一封给江泽民主席的信。主要是说,一个民营企业家愿意站出来,引导全国捐资建航母的洪流。 [/size] [size=4] 我们还找了专家,围绕航母的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论证。那年春节前,我到北京找到了中央军委。 [/size] [size=4] 中央军委的接待部门说,你这个想法太幼稚。我们又找到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都没人接待我。 [/size] [size=4] 我又找到几家中央级媒体,他们说我是疯子,没有政治素质。我就纳闷了,我拿的可是真钱过来的啊!真的就没人愿意收这笔钱吗! [/size] [size=4] 那时候,我们国家正在研制神舟一号载人飞船。我们又去了总装备部,想把钱捐给他们研制飞船。后来我们又去了总政治部秘书处,总算来了个少将接待我们。 [/size] [size=4] 少将说,要过春节了,马上又是两会。你们先回去过节吧。军队不能接收你们个人行为的捐赠,必须从地方政府走。 [/size] [size=4] 后来卢恩光也专门来了北京,依然捐款无门,人家非要问我们到底什么想法。我们就说,“爱国无罪”。 [/size] [size=4] 最后总参谋部给我们写了个证明,证明我们确实带着1000万的支票,找他们要捐资建航母等尖端武器,我们才回去过的春节。 [/size] [size=4] 这件事后我很兴奋,到处找报纸报道。两会前,《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河南青年报》先后报道了。报上还发表了《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致全国企业界的一封倡议信》,《倡议信》又被很多媒体转载,还加了编者按。 [/size] [size=4] 《倡议信》里面写道,“落后就要挨打,尊严来自实力。翻开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历史,少有‘四大发明’以及大唐盛世的辉煌,多是破国丧权的屈辱和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留给我们的血泪和愤怒。无数民族精英的探索,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终于在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胜利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于人民武装力量的强大。作为炎黄子孙,我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而感到骄傲。” 结果卢恩光的这句“落后就要挨打,尊严来自实力”成了名言,一时间被很多报纸转载。[/size]
ahut 回复:[i=s] 本帖最后由 ahut 于 2009-9-20 09:12 编辑 [/i] [size=4][b]游行学生举起《迟到的新闻》 [/b] 两会期间,捐建形成了一个高潮,很多人打我的手机要采访、捐款,好多海外媒体找我。 [/size] [size=4] 但很多领导说我偏激、政治不成熟,要我不要再搞了。这件事就这么放下了。1000万愣是没人要,社会上对我还褒贬不一。 [/size] [size=4] 正当我回到郑州,正郁闷的时候,5月初,突然间传来消息说大使馆被美国人炸了。这下子事态瞬间发生了变化。 [/size] [size=4] 电视上,北京的大学生上街游行了,举着大牌子,围攻美国大使馆。有的学生将《光明日报》上报道我们捐建航母的新闻稿放大好多倍,贴在一个大牌子上举起来游行。我记得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镜头里面,也看到过这个大牌子。 [/size] [size=4] 大牌子上说我们的《倡议信》是“一条迟到的新闻”,牌子上还写着一行大字:“捐建航母,扩军!扩军!”。有报纸报道说,北大、清华的校园里,也有人把《倡议信》贴了出来。 [/size] [size=4] 这下子,捐建航母的事情,终于掀起了更高的高潮。我们开始在《河南青年报》组织攻势,把这条新闻重新“抬起来”。 [/size] [size=4] 我们重新登文章,号召全省读者捐资建航空母舰。先是在报纸版面上号召,然后派报童到公共汽车上义卖报纸,建航母。 [/size] [size=4] 那时候,报童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自己就已经个个激动得不得了了。他们抱着捐款箱和报纸,在大街小巷、公交车上等各种地方义卖。有的公交车专门停下来,好让乘客来买我们的报纸。公交车司机自己也下车来买。 [/size] [size=4] 有个老太太,来到我们报社,手帕里里三层外三层地包着十几块钱,捐给我们。我说,老太太,你留个名吧,起码给你个纪念品。老太太说,国家受欺负,要建航母,我留名干什么。 [/size] [size=4] 后来,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很多号召捐建航母的报道,成了热潮。 再后来,事情慢慢平息了,国家也不让我们再炒作捐建航母的事情了。有媒体要追踪报道我的事情,我只好躲,他们也就写不下去了。 [/size] [size=4] 那1000万,最终没人要,退还给了企业。报社收到的捐款,一部分给了当地国防工办。然后上级又要我们在《中国青年报》上登了一篇文章,说国家确实没收我们的钱,不鼓励企业家捐资建航空母舰,鼓励企业家产业报国。 [/size] [size=4] 轰动一时的捐资建航空母舰时间,就这么慢慢过去了。[/size]
繁花碎落 回复:貌似没起到什么效果
黄昏以后 回复:当时中国不够强大,我们要韬光养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