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红”裂变看商业经济发展速度

作者:欧阳北北
内容:1993年之前,我市还没有出口的概念,出口额基本为零; 1999年之前,我市老百姓还没有体验过超市购物的便捷,每次买东西都要踮着脚站在高高的三尺柜台前; 1999年之前,我市还没有一家四星级宾馆…… 一切从零开始。时至今日,登高望远,俯瞰城市,鳞次栉比的星级酒店霓虹闪烁,现代化大型购物广场顾客如织,各种类型的专卖店、精品店星罗棋布,一切都已是天翻地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商务局的正式成立,我市的商业经济呈现快速崛起的蓬勃发展态势。 亲身经历我市商业发展的历程,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的东方红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劳模田广菊,谈起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感慨万分:“上世纪70年代,我们11名职工创办了东方红小菜场;80年代,我们22名职工经历蔬菜产销体制改革,靠卖豆腐、做面包、生产豆芽等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艰苦创业闯市场;90年代,靠扩大经营范围、立足服务百姓、加盟上海华联做大做强企业,错位经营赢市场;如今已开了15家华联超市,建起了自己的仓储配送中心,拥有近500名职工。”从东方红发展这一小小的侧面,反映了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平凡的历程,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快速发展的商业经济。 全市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2年41.4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5.97亿元,年均增长16.94%,6年间翻了一番多,人均居全省前列。主城区商圈繁荣有序,大华广场辐射带动能力继续增强,社区商业便民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南湖、鸳鸯等5家社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省级商业示范社区。 全市进出口从2002年3.4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3.46亿美元,年均增长45.96%,总量均处于全省前三位,出口年均增长50.7%。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达到427家,实现外贸实绩企业117家。马钢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外贸队伍的领军企业,进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由原来仅马钢1家增加到14家,形成以钢铁、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产品为主,机械、服装为辅,国有控股、外商投资、民营企业多路并举的进出口新格局。我市进出口合作伙伴已涉及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外贸运量总量始终列安徽省首位,2008年末占全省比重达到85%。 全市现有个私企业4.91万户,从业人员17.39万人,资金数额217.45亿元。个私、外资企业等所占比重已达到90%以上。形成以苏宁、五星、国美、宏图三胞为代表的行业精英的家电业;形成以大润发、华润苏果、家乐福、农工商为代表的综合型大超市业;形成以梦都、南湖、海外海为代表的走在全省前列、引领餐饮发展的餐饮业;形成以翠林、在水一方、鼓浪屿为代表的享誉省内外水文化的沐浴业;形成以江南茶人、维多利亚、哆口来咪为代表的商务休闲的娱乐业……商业流通的日益繁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加大。围绕统筹大市场、促进大流通、发展大商务新理念的我市商业经济正大踏步地走向辉煌发展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