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我为什么愿意穿越回宋朝

作者:风栖梧
内容:  我为什么愿意穿越回宋朝   前日,有杂志给我发问卷:“如果你能穿越,最喜欢回到哪个朝代?”我想了一下说,“宋朝吧。”   为什么是宋代呢?那不是一个老打败仗、老出投降派、老没出息的朝代吗?连钱穆老先生都说,“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其实我想说的是,强大就值得向往吗?如果它老是打仗,它把老百姓管得死死的,它闭关锁国,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且只让这部分人富起来。那么,我们能否不要这样的“强大”?   在我看来,与汉唐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   宋代开国一百多年后,当时的人们开始比较本朝与其他朝代,我们现在听不到他们讨论的声音,不过估计也与现在一样,感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有一位大学问家叫程伊川,说的比较具体,他总结“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百年无内乱”,也就是一百多年里没有发生地方造反的事情,二是“四圣百年”,开国之后的四位皇帝都比较开明,三是“受命之日,市不易肆”,改朝换代的时候兵不血刃,没有惊扰民间,四是“百年未尝诛杀大臣”,一百多年里没有诛杀过一位大臣,五是“至诚以待夷狄”,对周边蛮族采取怀柔政策。这五件事情或有夸张的地方,但离事实不远,特别是第一条和第四条最为难得,由此可见,宋代确实是别开生面。   宋代的皇帝对知识分子很尊重,一百年没有杀过一人,看着实在讨厌了,就流放,流放了一段时间,突然想念了,再召回来。文人之间也吵架,但都不会让死里整。王安石搞变法的时候,司马光在大殿上跟他吵,王安石就把他赶到洛阳去,司马光去了洛阳后就埋头编《资治通鉴》,编累了,就写一封公开信骂骂王安石,王看到了,也写公开信回骂。有人问司马光,“王安石是个多大的奸臣?”司马光说,“他写的文章还是挺牛的。”那时的文人还特别有钱,苏东坡和欧阳修老是被流放,到了一个地方,看着风景不错,就买块地,盖个亭子。   宋代对商人很宽松,在汉朝的时候,商人要穿特别颜色的衣服,不能坐有盖子的马车,到了唐朝,《唐律》仍然规定“工商杂类不预士伍”、“禁工商不得乘马”,而且商品交易只准在政府规定的“官市”中进行。到了宋朝,这些规定都不见了,商人子弟可以考科举当官,文人们都不太在意自己的商人家庭背景,朱熹就很得意地回忆说,他的外祖父是一个开酒店、做零售的商人,当年可有钱了,“其邸肆生业几有郡城之半,因号半州”。政府对集市贸易的控制也完全地开放了,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开店经商,各位日后看电视剧,看到老百姓随地摆摊做生意的场景,那都是宋以后的景象,如果电视剧演的是汉唐故事,你大可以写微博去嘲笑一下编剧同学。   宋代的文明水平达到前所未见的高度。史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之外,其余三项――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均出现于宋代。台湾学者许倬云的研究发现,“宋元时代,中国的科学水平到达极盛,即使与同时代的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也居领先地位”。宋代的数学、天文学、冶炼和造船技术、以及火兵器的运用,都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水准。宋人甚至还懂得用活塞运动制造热气流,并据此发明了风箱,它后来传入欧洲,英国人根据这一科学原理发明了蒸汽机。   宋代的城市规模之大、城市人口比例之高,超出了之前乃至之后的很多朝代。两宋的首都汴梁和临安,据称都有百万人口,当时的欧洲,最大的城市不过15万人。宋代的企业规模也很大,以矿冶业为例,徐州是当时的冶铁中心,有三十六个冶炼基地,总计有5000到6000名工人。信州铅山等地的铜、铅矿,“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开采,每年的产量达数千万斤。据经济史学者哈特韦尔的计算,在1080年前后,中国的铁产量可能超过了七百年后欧洲――除了俄国以外地区的总产量。另外,罗伯特·浩特威尔的研究也表明,在十一到十二世纪,中国的煤和铁的产量甚至比“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还要多。   正因为有如此繁华,所以马可·波罗写的那本游记,让欧洲人羡慕了几百年。法国学者谢和耐断定:“在宋代时期尤其是在13世纪,透出了中国的近代曙光。”南宋灭亡之后,蒙古人统治了中原98年,之后又有明清两朝,其高压砖制程度远远大于宋代,更糟糕的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人的格局从此越来越小,文明创新力也几乎丧失殆尽。   简单说到这里,你知道我为什么愿意穿越回宋朝了吧――跟汉朝比,宋朝无内乱,跟唐朝比,宋朝更繁华舒适,跟明清比,宋朝更开放平和,跟当代比,宋朝没有空调、汽车和青霉素,不过也没有含三聚氰胺的牛奶。其实,人生如草,活的就是从容两字。
萂彦悦瑟 回复:喜欢最后那句,人生如草,活的就是从容两字。可是我不是很喜欢宋朝,服装不好看。还是汉唐的衣服漂亮。
皮皮兔 回复:[quote][size=2][color=#999999]萂彦悦瑟 发表于 2012-6-11 19:18[/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94436&ptid=156768][img]static/image/common/back.gif[/img][/url][/size] 喜欢最后那句,人生如草,活的就是从容两字。可是我不是很喜欢宋朝,服装不好看。还是汉唐的衣服漂亮。[/quote] 同感~:lol
残灯独酌 回复:[i=s] 本帖最后由 残灯独酌 于 2012-6-11 21:52 编辑 [/i]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这吴晓波哪里人氏?尽胡扯了。[/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百年无内乱。”如果这话程颐说的,那我只能说程老夫子要么是一天到晚做学问把脑袋做傻了,要么他就是为官方所用,是一个粉饰太平能昧着良心写作的御用文人。[/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北宋立国总共才一百六十余年,虽然不像清朝那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但也不少。一二十起农民起义还是能数的出来的。北宋起义的最大特点是就军队哗变和农民起义结合在了一起。影响较大的有:[/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最早的宋太宗年间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四川茶农起义。[/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宋真宗年间的王均士卒起义。[/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宋仁宗年间的王伦士卒起义(此人战败被俘的地点就在马鞍山的采石矶)。[/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宋神宗年间的澶、魏二州保甲和农民的联合起义。[/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规模上万人的起义。程颐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间更是爆发了几次规模超大的起义,比如:[/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宋徽宗年间钟相、杨幺领导的江浙农民起义,还有广为人知的山东宋江起义(这个真的有,《水浒传》是在其事迹上进行艺术加工的)和方腊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钟相、杨幺起义,宋廷在内地的军队始终不能镇压这支起义队伍便从北方前线调回岳飞的精锐,这才彻底镇压。[/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所谓“至诚以待夷狄”就是个天大的笑话,看到这句我都笑喷了。谁让大宋朝老是打不过人家呢。那咋办?只好“至诚相待”了。[/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征辽。第一次,皇帝老子亲征去打辽国,结果高粱河一战被打的土崩瓦解,自己坐着驴车中箭而逃。第二次,三十万兵马分三路北伐,主力遭遇战失利后又被辽军半渡击之,再次大败亏输。这一次北伐杨家将的第一代--杨业中伏身亡。[/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征西夏,五次征伐互有胜败。胜时不能趁胜灭其国,。败时,失地千里,折损数十万,纳贡求和。[/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和金朝的战争就更不用提了,不仅直接就被对方灭了,还被掳走俩皇帝和大量宗室贵戚。[/b][/size][/font][/color][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高宗难逃,一路被追,都被吓的失去生育能力了。这样窝囊的战绩,如何能挺起腰杆说话?所以,只能“至诚以待夷狄”。[/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出现在南北朝末期、隋之际。[/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风箱的出现也有争议,有认为是唐朝年间出现的。[/b][/size][/font][/color] [color=#3366ff][font=楷体_GB2312][size=14pt][b] 这吴晓波引用的事例谬误太多,不过从他最后一段话来看,这篇文章并不是在研讨宋朝当年领先世界的各种进步,而是在指桑骂槐、借古讽今。[/b][/size][/font][/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