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建保障房有助于平抑房价
作者:aweictt1
内容:昨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经济[color=#000000]学家[/color][color=#000000]李开发[/color][color=#000000]分析说,公积金大量用于保障房建设,对推动保障房开工有巨大作用,随着保障房的建设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引导市场,平抑商品房价格。[/color][color=#000000] 按照国务院的规化,到2011年底,要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color]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如此庞大的建设目标,已显现资金筹集的压力。之前有报道称,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适用房建设仅仅完成了全年任务量的37%。
住建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50%
留足备付准备金的前提下,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4.257%
贷款利率按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上浮后为4.257%,低于目前商贷基准利率5.94%。
5616亿
2008年全国共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2035.93亿,仅占当年缴存额的45.55%,2008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银行专户存款余额为5616.27亿。
住房一直是百姓关注的话题,关乎民生。一路飙升的房价让很多百姓望房兴叹,尤其经过07年之后,百姓更加感觉买不起房了,为了使低收入群体有房住,实现“居者有其屋”,政府加大了保障房的建设力度,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提出了三年建设目标,预计三年内要新增加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涉及资金达9000亿。
今年各地都开始建设保障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人的住房问题,但现实中似乎保障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暴露出很多问题,保障房遭弃购、违法出租等“怪”象百出,通过保障房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那么究竟是制度之殇还是地方政府不作为?本文将对保障房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一肢解,以期理出一些头绪。
[b]怪象一:经适房遭遇弃购 并不是个案[/b]
经适房被弃购,并不是个案,武汉、广州、石家庄、济南、合肥等地都出现了大批经济适用房遭弃购的尴尬场景,似乎这一政策真是落了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价格低廉的经适房缘何成了烫手山芋,一方是百姓盼房,另一方却是经适房无人问津,无疑价格成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大批经适房遭弃购的背后隐含着经济适用房对于购房人来讲并不经济和适用。
点评:
石家庄经适房定价等同于商品房,广州申请者买不起价廉的经适房,银行贷款只喜欢富人而不愿意房贷给穷人,买房要收入低,贷款要收入高,经适房难掩尴尬。经适房,顾名思义经济适用,价格上要低于商品房,然而价低的房子仍然遭到了弃购,并非市场不需要,而是经适房遇到了难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对症下药,不妨从两方面着手,首先,从购房者出发,定准购买群体的收入情况,做到房价与收入均衡;其次,商品房定价方面,将房子总价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限制经适房建成商品房,经适房就是百姓的经适房;最后,政府出手支持银行放贷,解决购房资金难题。制度先行。
[b]怪象二:经适房被出租 “禁租令”成一纸空文[/b]
经适房作为满足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政策性房屋,政府明文规定五年内不得进行出租出售交易,[color=#000000]然而有[/color][color=#000000]房产[/color][color=#000000]中介明目张胆[/color]挂牌出租,北京、广州、郑州等地均出现违规出租,“禁租令”成了一纸空文。
点评:
经适房出租现象屡禁不止,有人质疑申请者资格问题,也有媒体报道经适房出租是为了还贷,对此,专家认为不应该“一刀切”,应区别对待。的确,经适房出租牟利有悖于制度本身,远离了建房初衷,对于牟利者应该予以坚决打击,这点广州做出了表率,出手应该够狠才行,但对于以租养房,政府应该收回经适房,而将其划分到保障房其他领域(如廉租房),出现经适房出租说白了颇有房子找错了主人之感。在这方面恐怕还需要在制度和监管上共同下功夫解决才行。
[b]怪象三:生活支出比市区高 成本过高住不起[/b]
“虽说能住上经适房是件让人开心的事,但生活成本太高挺让人挠心的。你看,各样肉菜拉平了大概每斤要贵8角到1元,一个月如果全在新街市这里买菜,三口之家起码要多一百元的开销。”一位住在广州金沙州经适房的业主如是说。廉租房住户也有称自己饱受交通不便之苦,平时根本不去市区。保障房生活成本被指太高住不起。
点评:
针对保障房生活成本太高,住户出现了住不起的现象,有学者分析,保障房选址出现问题,应该配合商品房项目配套建设,避免出现贫民窟。也有文章分析,保障房应该加个优惠,服务质量也不能忽略,相关的配套建设都应跟上。的确,保障房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但不能单纯住房,毕竟生活除了生还要活,生活成本过高,保障房建设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能只管建不管住,还需要通盘考虑,有全局意识,多站在居住者角度思考便会少些问题多些成就。
[b]怪象四:保障房小区院内停豪车 业主自己不居住[/b]
广州针对保障房建设进行了全面拉网式调查,结果发现有经适房小区内不乏豪华车,房屋更是豪华装修,以及经适房业主自己不居住。对此不得不让人质疑申请者的资格问题,是否有富人搭乘便利购到经适房?
点评:
保障房小区内有人开豪车,房屋豪装修,这的确不是低收入家庭所应有的表现,申请者资格问题令人难以相信,监管难度很大,广州市调查中发现600多户家庭不符合申请条件,并撤销其申请资格,但这对申请资格提出了挑战,如何保证申请人属于申请人群摆在了首位。有专家指出警惕经适房走“后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申请资格审查制度并同时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权钱交易。
[b]怪象五:月入1200月供1000 只好以租养“房”[/b]
有媒体报道,经适房尽管价格低,但对于低收入家庭仍然买不起,经适房需要收入低,但越有资格却越买不起。曾有报道,某出租经适房的家庭,月收入1200元月供每月要1000多元,只能通过出租来还贷,申请者苦恼希望政府不要收回自己的房屋。
点评:
以租养房,对很多投资者来说在常见不过,但作为保障房却是禁区,政府明令禁止。有资格买不起,买得起没资格,是保障房定价出错了还是申请标准出错了?有专家建议,保障房建设成商品房,价格自然不会太低,价廉实用最实际,有报道称有经适房小区面积几乎都在70平米以上,显然超出了申请者的承受能力,而国家规定保障房建设应在60左右。这显然违背了规律。经适房为满足买不起商品房的低收入群体而建,但出现以租养“经适房”,面积过大等现象,问题很简单,在申请资格划分上没有做到明确区分,廉租房的享受群体去买经适房自然买不起。面积过大必然会导致总价过高而无法承受,保障房的标准按照上平房建,卖的却是低收入家庭,势必会出现搭错车的现象。这些恐怕还需要在申请资格审查上进行收入区间化,保障区分对待,在制度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b]怪象六:“最牛身份证号”两中获得购买资格[/b]
由于经适房供不应求,各地经适房大多采用摇号来最终确定购买资格。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网站发现,“经济适用住房市级备案结果公示”栏中出现了18个连续的“1”,被誉为“最牛身份证号码”的申请人。这种特殊申请号码并非只在北京出现,随州出现了经适房申请“十连号”,武汉经适房申请摇出“六连号”。
点评:
北京“最牛身份证号”,政府最终给出了特殊身份的解释,但并没有消除公众的疑虑。这些特殊号码的出现,折射出申请制度上存在缺陷。有文章质疑北京市住建部能给黑户申请资格实在是“仁慈”,也有人质疑提出如果有特殊身份,那么信息应该提前公示。对此,随州相关负责人回应摇号软件甚至可以出现62连号,并不存在内部违规操作,尽管解释,但始终无法消除疑虑,有文章指出究竟什么人可以享受如此待遇,究竟是谁在住在审核程序, 质疑声中,我们不禁要问,特殊申请号码的出现究竟揭了谁的伤疤?监管缺失是谁之责。
综上所述,保障房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理论上可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实在是千奇百怪,问题迭出,保障房“香饽饽”缘何变成“弃儿”,可谓剪不断理还乱。笔者认为,要切实发挥保障房作用,必须全面通程考虑,加强制度完善和监管执行力度,根源上杜绝各种违规操作。
保障房建设设计到很多环节,一环出错环环不顺,包括定价、服务、质量、设计、监管。价格上严格控制总价,支持保障房贷款,收入与房价挂钩考虑,做到有资格的人有钱买;建立保障房阶梯式类别,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保障房政策,按照收入划分享受保障房类别,做到对号入座,避免避免跨区享受以及买不起保障房的现象;保障房质量问题,限制总价的房子质量成了一大担忧,不妨政府严格把关,最笨的办法政府统一制定建房标准,严禁偷工减料;服务方面,不妨在保障房选址上下功夫,如对保障房嵌套入商品房开发项目中,严格规定一定比例的保障房建设,从而,避免出现贫民窟,生活成本过高的现象。
对于保障房中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完善的制度以及很强的执行力监管力,需要各级部门紧密配合,方可实现“居者有其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