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达”三条路 喜忧有几多

作者:欧阳北北
内容:[attach]44266[/attach] 路边些许“不便”能否更为周全? 据了解,该市此次三条道路的“白加黑”综合改造工程是依据上海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研究室主任杨晓光教授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设计、施工的,从最终结果来看,也的确体现出了这一理念的运行效果。但在细细观察后发现,一些环节在设计上也有考虑不够缜密之处,从而留下些许遗憾。 ●忧之一: “安全岛”,不安全? “这个弯太急了,一不留神,扶手没抓牢,转了几圈之后,我还是摔倒在公交车上。”毛女士说起近日一次乘坐14路车的经历时,仍然心有余悸。 湖南路与花山路交会处,是一个夹角小于90度的急弯。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原先的自然弯道处现在向路中间伸出了一个安全岛,车辆过弯半径减小了(见右下图)。记者看到,从花山路运行到湖南路的两条公交线路的公交车在此转弯时,整个车身几乎要横在路中间才能过弯,不但影响了同方向行驶的车辆过弯,而且从江东大道右转弯过来的车辆和从湖南路东边过来的车辆将在某一时间段里同时涌向这一弯道地区,瞬间形成拥挤碰撞之势。 据规划设计院周院长解释,当初,此处设计成安全岛模式,主要是基于通过减小过弯半径让车辆过弯时自行降速的因素来考虑的,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记者发现,由于此处右转弯未设置红绿灯,为抢得过弯时间,有些车辆或直接从安全岛中穿过,或仍以原来的速度行驶,加上此处是一个下坡弯,一旦遇上雨雪冰冻天气或堵车,引发交通事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忧之二: 慢车道,突变窄? 和原先的情况不同,此次三条道路改造后的港湾式公交站台全部切入到慢车道中,形成慢车道在公交车停靠站路段的路宽比以前减少了1米以上的“瓶颈”现象。据调查,现在市民出行除了乘坐公交车外,大多数人选择电动车作为代步工具。比起自行车来,电动车不仅所占空间增大了(据现场目测,“瓶颈”地段只能容纳两辆电动车并排通过),速度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瓶颈”路段的突然出现,在市民上下班高峰时段,拥挤甚至碰撞现象恐将不可避免。 ●忧之三: “路牌树”,不见了? 湖南路改造前,团结广场东北角、西南角,花雨路、艳阳路交叉口各有一个风向指路标(俗称“路牌树”),虽不很美观,但却挺实用。上面标有附近地区政府部门、主要单位的方位和距离,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为外地客人和本地市民指引要到达的目标,也是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热情好客的一个具体体现。 然而,记者近日在“溜达”中寻觅,这几棵“路牌树”不见了,不免让人怅然若失。不知相关部门有无复建考虑,但愿便民的“路牌树”能在诗城多栽几棵、几十棵! 在记者截稿前,据交警部门提供的最新消息,原先设置在这几条道路上的风向指路标,由于道路施工原因被迫拆除。目前,一些交通标志正在陆续安装,新的“路牌树”也在安装计划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