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19岁大学生为救人献身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作者:nancy
内容:[i=s] 本帖最后由 nancy 于 2009-10-29 09:14 编辑 [/i] 青春永远19岁 长江铭记他们。三位年轻的大学生。让我们记住长江大学这三位学生的名字——陈及时,你们出手救人是这样的及时;方招,你们自己不会游泳而手拉手入水救援溺水孩子的招数已是最佳选择;何东旭,你们以自己生命的代价,让一种舍己救人的古老精神如东升之旭日,照亮芸芸众生的心灵。 10月24日下午,湖北长江大学学生在荆江宝塔湾河段发现两名少年落水,手挽手组成“人梯”下水救人。最终,两名落水少年得救,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名大学生,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0月28日,追悼大会隆重举行,近5万市民自发为英雄大学生送行。 他们都是19岁。他们的生命永远19岁,他们的青春永远19岁。长江大学应该为他们建立纪念馆。郑重地纪念这普世的精神——是的,这是全世界都弘扬的精神;恒久地纪念这普史的价值——是的,这是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褒扬的价值。 他们是一个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群体。他们突破了社会心理学的著名命题——“旁观者效应”。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对救助行为不自觉产生了抑制;危机现场中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越少,即旁观者越多,抑制程度越高,这种现象就是“旁观者效应”。但这些大学生们没有任何犹豫,救人就是他们的第一反应。这是爱的本能,是对他人的爱的本能,是最可宝贵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生命的本真。 相比于发生在2002年的一起“旁观者效应”事件,这是多大进步——那年10月1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西路校区,一位名叫史芸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女生,在校园里被其男友活活打死,现场至少有三四十名大学生围观,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制止。而那时帮上一把、制止殴打,其实多么的简单! 很奇怪的是,这次又有人提出了“3个大学生救两个小孩子划不划算”的问题。这跟27年前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救老农引发的讨论如出一辙。我们这些“旁观清议者”,原来二十多年过去一点也没有进步。1982年7月,24岁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为了救一位69岁的淘粪老农魏德志,跳入化粪池,结果被浓烈的沼气熏倒,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时也引发了“大学生救老农值不值得”的大讨论。很遗憾,那些擅长生产“生命不等式”的人,只懂身价,不懂精神,不懂灵魂,更不懂爱。 真爱大爱,从来不是只舍得爱一个人。爱,一向都是以付出为主的。如果你不了解爱,那了解其他一切又有何用?如果你不了理解爱,那理解其他一切又有何用?对成年人来说,大爱不分年龄,所以没必要拿三位牺牲大学生的生年说事。哪个时代都有见义勇为、舍身救人的人,不必过于纠缠于“90后”不“90后”。当时来救落水大学生的冬泳队员,就有两名是六旬老人。 我们也不必苛责这些手拉手救人的大学生“十个里面九个不会游泳”。今天的教育是疯狂的应试教育,这些从中学的苦海里刚刚挣扎出来、刚刚来到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不会游泳实在很正常——中学阶段,他们都只能在无边的“题海”里游泳。他们实在是没有想到,这样手拉手救人的安全链条竟会不幸断裂。若说要反思,那是我们的生命能力教育要深刻彻底反思。 唯生命拯救和灵魂拯救不能放弃
一刀笑 回复:向英雄致敬!
清幽如梦 回复:致敬!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