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拇指族” 是堵还是疏?
作者:欧阳北北
内容:老师看法:影响存在 引导为主
马鞍山市某小学的苏老师认为,手机作为通讯工具,是新事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问题应该辩证地看。如今的学生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有了手机后,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行踪,监管孩子的校外动态,这是积极的一面。苏老师说,当然,也不能忽视手机进校园带来的新问题。要达到“利大于弊”,最根本的是要家长、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和引导这道题,最终达到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的目的。
该市第二中学徐礼荣副校长告诉记者,“作为学生,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为此,我个人不鼓励、不提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作为全省重点中学,二中还专门制定了《校园移动通讯工具使用管理规定》,作为新生入校后的必读内容之一进行专门培训,并在家长会上告知学生家长。首先是禁止携带手机进校园,一经发现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将给予严肃批评并收缴,在学期末由其家长申请领回。在我们学校,学生有急事时,可拨打校园内的磁卡电话,也可借用老师的手机或办公室的电话使用。”
采访过程中,不少学校的任课老师反映,中小学生使用手机还是“弊大于利”。首先,造成了一部分中学生盲目攀比的心理。他们比手机的功能、价钱、外观,有的学生甚至不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非要买昂贵的手机不可,否则觉得没面子。二是他们对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手机这一问题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态度,往往对手机的其他功能进行过度开发,如短信、游戏、铃声、音乐、图片等,玩后很容易上瘾,从而影响学习。
专家观点:不能强堵 重在疏导
马鞍山市教育局相关部门的人士称:中小学生因自控能力、好奇心、逆反情绪等方面的原因,学校、家庭越是反对使用手机他们可能越是感到好奇、神秘,于是就越想使用或拥有。而手机作为目前一种很普遍的通讯工具,无论怎样制止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一味去“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确地教育、疏导,效果可能会更佳。在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上,校方可以明文规定学生什么时间可以使用,什么时间必须关机。对手机的功能、使用手机的意义以及不当使用可能带来危害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家长还是要做足功课。
乞丐 回复:在不影响上课纪律和学业的情况下还是可行的,关键在疏导和教育别注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