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版“副部级高官”为谁代言?(转载)
作者:镜台
内容: 近期,一位原“副部级高官”邵秉仁频频现身媒体,责问“政府不仅没有放权,反而还在收权”,“坏就坏在国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就是高成本、低效率”。如果上述观点,出自茅于轼、张维迎,乃至胡舒立、李承鹏之流,并不稀奇。毕竟人家是拿美元的,要替主子说话。但受PARTY教育多年的一位老干部拉风登场频频攻击国企、攻击公有制经济,呼唤市场化、私有化改革,完全站在了党和政府、站到了国企的对立面,这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烧饼哥抛出的这些观点,如同自己人捅自己人,让长期致力于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企做大做强的先生们腹背受伤,倍感心寒、百般不解。烧饼哥究竟为谁代言?毛主席说:“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邵先生为何恨国企做大做强,为何怪政府收权?难道利益真的可以改变人的立场、价值观?难道老邵的基本判断与理论素养出了问题?难道这些年参与改革,都白混了?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原“副部级高官”究竟为谁代言?
一直以来,市场化似乎就是灵丹妙药,一些所谓经济学家、精英人士总在深情地呼唤,让政府“有形的手”退出,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似乎市场就能自动平衡供给需求,市场竞争就能创造社会福利,就能达到资源分配最合理、经济运行最有效、好到不能再好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而政府管制就是扼杀市场的活力,做大做强国企就是“与民争利”,就是高成本、低效率。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通过完全的市场竞争,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根本不可能!完全市场竞争需要一个近乎真空的理想环境,需要交易条件最优、生产条件最优、产品混合最优,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体,必须都是追求自身效益最优化的理性人,必须是在没有任何人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难道市场能让每个人都成为“活雷锋”?
早期资本主义推进市场化,都着力减少政府管制,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如鱼得水发挥作用。可惜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市场价格曲线永远与需求曲线背离,只带来了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带来了通过吸食民脂民膏的寡头垄断集团,不断成长为控制经济社会每一个环节的巨无霸。因为市场机制遵循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而资本与效率原则又存在“马太效应”,只会贫者愈贫、富者愈富,造成社会分配的极为不公与社会动荡。
茅于轼、张维迎之流推崇备至的美国,在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之后,推行“罗斯福新政”。其核心就是发挥政府“有形的手”之作用,调节与管制经济运行,金融监管,政府投资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应该说“罗斯福新政”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政府干预与刺激经济行为。但为何到了原“中央副部级高官”烧饼哥这里,就成了市场竞争一抓就灵,政府一管制经济活力就窒息?国有经济就不该做大做强?将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人为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