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赤豆棒冰

作者:flora
内容:[align=left][font=幼圆]记得小时候有那么几个夏天,每天午睡醒来,揣着妈上班前在桌上给我留的两毛钱,在上学路上买棒冰。[/font][/align][align=left][font=幼圆][size=10px] [/size][font=幼圆]最早的时候卖棒冰的人骑个自行车,后座上放个木箱子(一般为蓝色),箱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被”,棒冰就那么老实的躺在棉被中。再后来,买棒冰的地点转移到学校门口的小店,木箱子也被冰柜取代。[/font][/font][/align][align=left] [font=幼圆]在学校门口小店买棒冰会造成的一种效果,就是n多学生顶着烈日在校门口吃棒冰,因为校门口有学校小干部执勤,不让带吃的进校。于是大家要抢在上课前,站在校门口把手中的棒冰吃完,棒冰水顺着冰棍、手,滴滴答答流下来,个个仍吃的不亦乐乎。[/font][/align][align=left] [font=幼圆]哈哈,突然想到我人生的第一次赊帐也出现在那个时段。有次,不知道是妈妈忘了发钱,还是我忘了拿妈妈发的钱,到了校门口小店才发现囊中羞涩,然后也没什么思想斗争很自然的和小店老板说我要棒冰,钱明天再来付。然后接过老板充满信任的递给我的棒冰,心安理得的开吃了。[/font][/align][align=left] [font=幼圆]当时棒冰的种类也很单一,最早的时候是绿豆棒冰、赤豆棒冰,再然后家喻户晓的“小奶油”出现了,全面占领市场。棒冰的价格也由一毛、两毛升至五毛。之后,出现麻将棒冰(至今也搞不明白为啥这么称呼),标价为五毛,当时麻将是个“粗俗”娱乐的印象一直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直接导致麻将棒冰在我这里的惨淡市场。再然后,草莓酸奶棒冰出现了,标价六毛。我一直紧跟潮流,新出啥就吃,一直到七毛钱的紫雪糕的出现,所谓紫雪糕,就是外头包了层巧克力,里头是奶油雪糕。这个雪糕可以说是如今梦龙的雏形。[/font][/align][align=left] [font=幼圆]后来棒冰多到令人困惑不知道吃啥了,冰柜上贴满棒冰包装,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反而让人没了主心骨。吃棒冰再也没有清楚到每一个品种每一个价目,对每个夏天新出品种的那种翘首以待的期盼也消失殆尽。[/font][/align][align=left] [font=幼圆]好不容易,大学时在梅园小卖部吃到一个叫做“抹茶红豆”的棒冰,抹茶的苦+密豆的甜,让人产生了久违的心动。但后来不知道是因为棒冰的地域性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再也没吃到过了。[/font][/align][align=left] [font=幼圆]现在日子好了(貌似以前的日子从没坏过,老爸老妈看到要滴汗了),冰箱里棒冰的种类丰富了,吃棒冰也不再是夏天的专利了。一年四季,冰箱里头可以翻到口味各异的哈根、八喜。吃腻用鲜奶油做原料的棒冰后,回归本色,来一支不带奶油的红豆棒冰不赖为炎炎夏日(再一次滴汗,最近一直阴云密布)的解暑首选。[/font][/align] [align=left][attach]12591[/attach][/align]